清末民初,古代書迹大量出土,在各界造成極大的回響。書家們意識到新出土之簡帛與敦煌寫經書寫材料接近於「紙」,然而,其書寫風格卻與同樣寫在「紙」上的「帖學」風格大相逕庭。原因在於傳統「帖學」寫手幾乎皆為文人士大夫階層,而新出土書迹則為廣大不知名群眾的創作,它們的書法風格大多率意、自然、天真。於是,部分書家學者們對於這些出自廣大群眾的書迹冠以「民間書法」的名稱。
本研究旨在探討清末「碑學」之後,書家借鑒新出土古代書迹逐漸發展出「民間書法」的書學體系,與名家創作為經典之「帖學」體系相對。筆者以最具開創性的沈曾植為例,探索清末民初書法風格的劇變。本論文分為五部分。一、前言。說明本研究的動機及簡介「民間書法」一詞的定義。二、清末民初書壇概觀。旨在以宏觀的視角了解清末民初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書學等概況。三、「碑學」與「帖學」之外的「民間書法」。著墨於古代書迹的民間特色,敘述新出土書迹的發現與傳播所掀起的「民間書法」熱潮。四、沈曾植書論與實踐。探討沈曾植生平、師承、交游以及他如何借鑑「民間書法」,博取眾家之長,進而發展出其個人的獨特書風與書學思想。五、結語。總結沈曾植的書論及書作之創變,及其對民國以來書壇衍生的巨大影響。